laptop, workstaion, office-4906312.jpg

筆記技巧之前言:為什麼我要檢查學生的筆記?

從三年前開始我把「檢查筆記」列入其中一項學期成績的評核項目,學生必須在期中與期末帶著他們的課程筆記與我會談,解釋與討論筆記製作的策略與架構。雖然一對一會面的確花了不少時間,但兩年多下來的確累積了一些心得,也慢慢肯定自己當初的決定。

 

為什麼開始檢查學生的筆記?

每次考試之後因為系上的規定,也因為想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我會與考試成績低於標準的學生見面討論看看有什麼地方可以加強。考差最常見的理由無外乎是時間管理上的疏忽,以至於無法好好地準備考試,但是當被問起都是如何準備考試,不少學生回答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我都把我的筆記重新抄寫一遍」。即使是那些使用電子設備製作筆記的學生,不少人在複習階段也會使用抄寫方式,這讓我不禁疑問他們的筆記都長怎樣,畢竟抄寫一個不完整或缺少結構性的筆記並不會使成績突飛猛進。再者我認為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候,很多時候做事效率不是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東西在腦袋裡,而是擷取資訊的能力與速度。試想把筆記建構成第二個大腦、圖書館或資料庫,而在需要的時候向其中提取資訊,這不僅解放了大腦的容量也成就了一個長期永續性的學習方式。

 

筆記檢查 (note check-off) 的實施方式

首先在學期一開始我就跟學生很清楚說明這項評核項目,也給予相對應的評核表(rubric),所以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同時也變相鼓勵他們不要拖到要考試的時候才來臨時抱佛腳筆做筆記複習。我也製作了一個分享筆記的管道(crowdsourcing notes),從學生中徵求自願者提供他們的筆記給那些還在摸索筆記技巧的學生們參考。在期中考之前我會使用線上預約軟體像是Microsoft Bookings 微軟預約或是Calendly讓學生自行預約與我討論的時間,大大省去來來回回使用電子郵件溝通的繁瑣。這三年期間我使用的評核表有持續更新,不過大體上不外乎以下幾個針對筆記的檢核標準:完整性(Thoroughness)、結構性 (Organization)、可讀性 (Neatness)、 重點標記 (Key Points)以及應用( Application)。

  • 完整性:筆記是否包含所有課堂的內容?
  • 結構性:大至標題小至版面配置、顏色、留白是否提供未來容易檢索的依據?
  • 可讀性:筆跡是否潦草、版面是否清晰、筆記裝訂是否穩固?
  • 重點標記:是否針對重點內容加以標註或描述?
  • 應用:是否有辦法在有限時間內使用筆記回答問題?

在檢核第1至4項時,我會請學生打開他們的筆記並介紹他們製作筆記的策略與架構;而在檢核第5項應用性時,我會隨機從題庫出一道考題看學生有沒有辦法在一分鐘內靠著筆記的幫助正確回答。這之中我也會問一些與筆記相關的問題,例如:都是在上課聽講同時記筆記的嗎?複習階段是如何使用筆記的?在學期結束後有打算在未來如何繼續使用筆記?這些問題的目的主要是與學生討論最適合他們的筆記策略以及鼓勵他們在未來逐步擴大他們的「第二個大腦」。

 

數位筆記佔比最大

在連續幾年執行筆記檢查後,我注意到相較於傳統的紙本筆記(longhand),不論是使用鍵盤或手寫筆製作的電子數位筆記佔了全班的九成。而在數位筆記中,使用notability以及goodnotes筆記軟體又是最熱門的選擇。在應用上的考核,因為有著內建的「搜尋」功能,使用數位筆記的學生相比使用紙本筆記的學生更容易也快速地回答隨機問題。雖然因為人數分布懸殊無法準確地提供統計資訊,但是我並未感受到兩組人在學習成績上有明顯的差異,有趣的是這三年下來班上成績最好的同學恰好都是使用紙本筆記。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從文獻探討的角度詳細介紹紙本筆記與數位筆記在學習表現上的差異以及各式筆記軟體的優劣。

 

結語

三年的筆記檢查執行下來,每一屆學生的成績越來越進步,而我也更了解學生們製作筆記的策略與方式,說實在的現在科技軟體日新月異很難跟得上流行呀!要不是通過學生,我不會知道notability或是goodnotes這些筆記軟體,也不會知道原來有攜帶式的照片標籤機可以把手機拍的圖片一秒變成貼紙貼在筆記本上。最難能可貴的是我想是筆記檢查提供了一個與學生相互討論以及檢核學習方法的媒介,從中讓自己與學生一起切磋進步並建立更互信的夥伴關係。

對於有興趣試試看將筆記檢查融入課程的教授們歡迎來信索取我使用的評核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